维多利亚3308路线(中国)有限公司-Weixin百科

语言文字工作政策法规

2024-07-03  点击:

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

1.语言文字是战略资源、安全资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国旗、国歌、国徽一样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语言文字是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各族群众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进一步畅通流动通道、降低沟通成本,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遇,实现共同富裕。

3.语言文字是信息载体,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党的声音更清楚、更直接地传递到基层一线、千家万户,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

4.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背景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件大事。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根本制度、基本国策,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001年实施的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包括总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管理和监督、附则等共四章二十八条,主要规定了立法目的、调整对象、语言政策、公民的语言权利、政府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主要工作、语言文字应用的总原则、奖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语言文字的管理体制、法律责任、施行时间等。

1.第1至4条明确了立法的目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普通话、规范汉字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即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简化字总表》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与传承字。

2.第5至8条明确了立法的指导思想。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第9至12条明确了适用范围。

国家机关以普通话、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4.第13至21条明确了对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进行管理。

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的情形有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和招牌广告用字,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情形有文物古迹、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姓氏中的异体字,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第二十条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规划指导、管理监督。

由于该法是引导法,而不是惩戒法,且执行主体不够明确,被人们戏称为“没牙的老虎”,无法满足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现实需求,目前正在修订中。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一)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语言文字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他强调了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为条件;强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语言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语言文字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对语言文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关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习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重要会议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部署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2022年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更高重视,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对我们的工作又有一个新的力度要求,所以我们不仅重点强调而且又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是指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各行各业各领域的要求,就是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加大推广力度也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新时代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是“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具体的抓手就是实施好“三大行动”: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农村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行动、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实现高质量普及行动。

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文件精神

(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见》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已超过80%,同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仍不平衡不充分,例如我们青海的普及率为76.3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弘扬,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语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因此《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五大任务和15项重点举措。

《意见》强调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要求学校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坚持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要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建立完善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监测和评价标准。大力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教材建设,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贯彻落实。建设书香校园,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学位论文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撰写。

《意见》提出要加强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语言文字工作全过程。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队伍建设、行业规范、监督检查等范围。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切实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相关工作绩效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配足配齐工作人员。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规划和普法教育内容。

《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语言文字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2021年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部署实施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推进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加大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增强基层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繁荣发展乡村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乡村人才语言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治理体制建设。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升语言文字科技赋能水平,提升语言服务国家和社会能力。

(三)《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

2021年《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我省实施的“四大行动”:“十四五”期间,实施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筑基行动、基层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示范行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普通话普及攻坚行动、乡村语言文化赋能行动。

(四)《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

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教语用〔2022〕2号),这是语言文字领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第一份政策性文件。《意见》聚焦着高等学校要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出发,对于高等学校做好高质量服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系统部署。

对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高校教师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学生应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高校要将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力度,为毕业生就业从事相关职业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提供支持。教师应熟悉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相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自觉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思政。落实国家关于高校教师任职资格的普通话等级要求,鼓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

《意见》对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出新要求,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材审查和学位论文抽检范围。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学位论文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撰写。加快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2025年前须完成达标建设任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加强校园语言文化环境建设,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内容。对高校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新思路、鼓励高校在与港澳台和国际语言文化交流合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高校语言文字科学研究聚焦社会应用,引导高校探索数字化赋能推普新举措。

五、应知应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常识

(一)国家通用语言常识

1.国家通用语言的概念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使用拉丁字母为现代汉语注音的方案,是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个部分构成的。

(1)字母表规定了方案的字母体式、字母顺序和字母名称。

方案用的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共26个(其中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分为大写、小写两种体式。

(2)声母表共列出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辅音声母21个

分别为: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其实普通话语音系统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韵母独立成音节,例如:ān(安)、ō(喔)、yī(衣)、wǔ(五)等,在普通话语音学中称之为“零声母”。零声母加上21个辅音声母,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实际共有声母22个。声母表共有zh、ch、sh等3个翘舌声母,z、c、s等3个平舌声母。

(3)韵母表共列出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韵母35个

此外,普通话中还有4个韵母:一是zī(资)、cí(瓷)、sì(四)等音节中的韵母-i(前);二是zhǐ(只)、chí(持)、shī(诗)、rì(日)等音节中的韵母-i(后);三是单韵母er(儿、耳、二等);四是单韵母ê。这4个韵母的具体用法《方案》在韵母表后作了说明,所以有人称之为“表外韵母”,表内和表外相加,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共有韵母39个。其中单元音韵母有10个;复元音韵母有13个;鼻韵母有16个(8个前鼻韵母、8个后鼻韵母)。

(4)声调符号

规定了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4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标调符号和这些符号的使用方法,同时规定轻声音节不标调号。

(5)隔音符号

(’)用来隔开音节,例如“方案”要写为fɑnɡ ’ɑn以免误为“反感”

fɑnɡɑn,“西安”要写为xi’ɑn,以免误为“仙”xiɑn等。

3.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汉语拼音方案只规定了普通话音节的拼写规则,它并没有规定词、句子的拼写规则。从这点说它是不完备的,还需要有正词法规则加以补充。汉语拼音正词法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内容包括分词连写法、成语拼写法、外来词拼写法、人名地名拼写法、标调法、移行规则等。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拼写普通话基本以词为书写单位。学习正词法首先要建立一个观念,就是用汉语拼音拼写词和句子的时候,一定要分词连写。例如:

Xiànɡ Léi Fēnɡ tónɡzhì xuéxí.

向雷锋同志学习。

(二)国家通用文字常识

1.国家通用文字的概念

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简化字总表》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与传承字。未经过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如人、山、川、日、水、火等字。

不规范汉字包括已经淘汰的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异体字一般是指跟通常写法有同音同义关系而写法不同的字;又可以特指跟规定的正体字(即选用字)有同音同义关系而写法不同的字,即被淘汰的异体字。二简字一般是指已将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简体字。

2.汉字的规范化

所谓汉字规范化,是指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交际的需要,为汉字的应用确定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和没有必要存在的歧义成分及用法,妥善加以处理,使汉字更好地为社会交际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3.汉字的标准化

所谓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整理的基础上,做到现行汉字的“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和定序。定量就是确定现代汉语常用、通用汉字的数量,即对现代汉语用字作一个全面、精确的统计,确定数量,并使之合法化。定形就是规定汉字使用的统一字形,即对每一个汉字定形,做到一字一形,不能一字多形。定音就是规定每一个现行汉字规范化的标准读音。定序就是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法。

4.常用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标准

(1)《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规定常用规范汉字有2500个,次常用规范汉字有1000个。

(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3)《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4)《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5)《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种类有点号、标号组成。

(6)《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测试中心负责实施,测查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口语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的一种国家级口语资格证书考试。普通话水平考试由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等4个部分组成,试卷满分为100分。

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按分数分为三级六等:一级表示标准的普通话。97分以上评为一级甲等,是国家级和省级电台与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求达到水平。92-96.9分评为一级乙等,是地级市和以下地方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要求达到水平。

二级表示比较标准的普通话。87-91.9分评为二级甲等,是语文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要求达到水平;80-86分评为二级乙等,是一般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 须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要求达到水平。

三级表示一般水平的普通话。70-79分评为三级甲等,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求达到水平。在这个等级上,应试者的声调调值多有不准。方言语调也比较明显了。60-69分评为三级乙等,尽管还给出了分数和等级,实际上三级乙等的普通话方言语调明显。语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已经有听不懂的情况出现了。

Baidu
sogou